当前位置:首页扶贫纪实
 
亲情无价 迷途知返——记湖南省未成年管教所爱心活动所心得
博爱妇女基金会网站 www.ccpmap.com   2018年07月26日   来源:基金会
 
 

  记得中学时,看过一部电影《少年犯》,描述了一位杂志女记者出于社会责任感,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调查。发现少年犯大多是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,也有的是过度溺爱,而承受不了打击,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。然而社会没有抛弃他们,而是千方百计的教育他们。鼓励他们改过自新,重新做人。

  今天有幸作为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的爱心志愿者,与陈富刚会长一同走近湖南省未成年管教所,帮助服刑人员的困难母亲陈锡凤大姐完成一个临终前的心愿(胃癌中期),与阔别4年未见的儿子见上一面。

 
崔进老师安慰陈锡凤大姐

  母子重逢本身就是感人的话题,再加上陈大姐身体的状况,让这次爱心活动异常沉重,按照约定时间,在火车南站见到一大早从郴州桂阳赶来的陈大姐和她的女儿,陈大姐个子不高,很瘦弱,高高的颧骨,眼圈深深地凹陷下去,饱经风霜的脸上显现着她一生的劳苦,她话很少,眼睛始终盯着窗外,沉思,这是陈阿姨第一次走出桂阳,第一次坐高铁,第一次坐小车,第一次在这样特殊的安排下去见儿子。

  少管所的领导为此次会见做了精心的安排,当经过层层安检来到会见室,陈大姐看到儿子的那一刻,沉默许久的她,抱着下跪的儿子相拥哭泣,这感人的场面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流下了眼泪, 在他们的对话中,陈大姐一直紧紧的拉着儿子的手,摸着他的脸,不断的叮嘱他要爱护身体,好好改造,不要挂念自己,看着这位生命垂危的母亲,在孩子面前显现出的那份刚强,让我感受到女人的韧性和母爱的无私,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,无论相隔多远,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,家庭永远是孩子最眷恋的归宿。

  据了解,她儿子2014年因抢劫罪被判入狱,丧偶的陈锡凤一直独自生活。胃癌的疼痛令她丧失了劳动能力,靠帮小工和捡拾废品勉强维持生活。身为母亲,陈锡凤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儿子。她说每天都想念儿子,希望有机会去看看,由于家里非常困难和身体不好,几年来一直没去看望,根据政策和有关规定,亲属是可以前往探望的,基金会协调了少管所,并答应安排特殊见面,此次的会见一切费用由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承担。

  中午与几位监狱领导吃饭的时候,邹副所长的一席话,深深打动了我,她说:“当一个人心中装着他人,这个人就不会坏到哪里去,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些孩子在改造的过程中,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学会关心他人。”这正是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为人处世的精髓“忠恕之道”,凡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,相互帮助,宽以待人。每个人在一生中,都会犯错误,所谓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而在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,父母采取不正确的方法进行管教,继之又对失足的孩子置之不理,几乎使他们走向绝境。如果这时,父母能够自我反省,并对孩子不抛弃,不放弃,给予包容,就可以让一个生命重新燃起新生的希望,改邪归正,重新做人。

  在送陈阿姨返程的路上,感受到她的一丝轻松,看到儿子在少管所积极的改造,领导和干警们的对儿子无私的帮助,她不停的道谢,也让我感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,不仅仅是帮助了一对母子重逢,更重要的是让母亲释怀了对儿子的思念和担忧,让儿子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充足的信心和力量。

  我很庆幸参加了这次爱心活动,它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少年犯罪的原因,意识到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对孩子的重要作用,正如一位心理专家说:“无论你多么小心,你的孩子都会留下一些心灵创伤。”没有谁天生懂得为人父母,养儿育女本是一场自我的修行,在这场修行里,我们不断学习教育之道,实则也在不断自我探视、自我提升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好的言传身教。”

  祝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,都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和包容,洗心革面,重新起航。

 
狱警和爱心人士安慰陈锡凤大姐,左一为本文作者。
  作者介绍:崔进,基金会志愿者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、心理辅导专家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返回扶贫纪实首页